在一次家长会上,我和家长交流孩子玩手机的现象。家长一提孩子玩手机就头痛。放学回家,有些孩子先玩一会手机,你让他写作业,他和你讲条件:“玩完再写。”有些孩子写作业草草了事,心里牵挂着手机。有些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,手机在手生龙活虎,离开手机蔫儿吧唧。这些现象已不再是个例。
面对家长的无奈,我摆了几种现象。在孩子没进校园时,你这样做了吗?当孩子哭闹时,你打开手机中的动画引得孩子转悲为喜;在与朋友聊天时,为安慰心灵失落的孩子,你将手机送给他;聚餐的时候,为了不让孩子闹腾或是乱跑,开个手机动画或游戏,让孩子自娱自乐;与孩子讲条件,你要这样做,让你玩手机;有的家长为玩手机,也为孩子配一部,互不打扰……“如此种种,在你和孩子之间发生过吗?”家长无不点头。孩子与手机的情结就是这样形成的。
孩子哭闹,本该是家长付出情感安慰孩子的,但转嫁给了手机;与朋友在一起,本可以让孩子的人际关系更广一些,却让手机浪费了一次经历;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正面引导教育,不成想一部手机成了约束孩子的砝码,从而轻松搞定;与孩子单独相处应该成为教育的最大契机,亲子共玩手机,却将其彻底抹杀……
手机成了家长教育的替代品,而教育的效果是什么呢?固执,任性,自我,讲条件等等不良反映。随着年龄增长,手机在孩子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失的东西。孩子可以不吃不喝,却不能少了手机。
林则徐虎门销烟,是因为鸦片不仅奴役了人的精神,还摧残了人们的躯体。而手机会不会成为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另类鸦片。